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容全堂的网易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过年变味了  

2011-02-07 07:32:06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过年变味了

  年,对于炎黄子孙来说,不仅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,也是一个符号,它淋漓尽致地在“年”这段时间体现特殊性与重要意义,这便是人们说的“年味”吧!它看不见,摸不着,可是却可以去感受和体验。

年是老百姓的节日,是辛劳壹年的休息之日,它给天真无邪的孩子带来雀跃,它使奔波劳顿的中年人得到休息,是暮年独处的老年人得到欢聚的安慰。说到底,“年味”的核心,就是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集中到一点:情。而这些现在却悄悄然发生着变化,有人说现在的年变味了。

变了什么

要说年味变了,究竟变了什么昵,应该说“情淡了”、重钱了”、“味酸了”、“返家苦”。

情淡了。现在过年人情淡了。新年的年俗文化,有精华,有糟粕。而精华中的核心,在“情”字。人情是其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承载。小的时候过年,年三十家人吃团圆饭,大年初一全家穿上新衣服然后给长辈邻居拜年。而现在千篇一律的短信代替了亲友间的问候,城市里邻居之间“一墙之隔不往来、擦肩而过不说话”,更不用说串门拜年了。更多的人窝在家里打麻将,或者留连于虚拟的网络世界。打工的网友说:“以前亲戚们过年有很多话,现在一见面,聊的全是谁赚了多少钱。”家庭色彩的淡薄,导致中国新年越来越简单。传统社会家族里有几十口人,现在只有一家三口,人际关系的疏离,小型化的家庭模式,影响了热闹程度。

钱味重。一进腊月,真正的“年味”还没有闻到,一股浓浓的“金钱味”却率先袭来。年关似乎成了“钱关”,成了最难过的“天下第一关”。

一是对狂轰滥炸的各类消费广告感到厌倦。面对周围人不断攀比的节日消费,也有一些收入较低者会产生挫败感。二是为送礼和给压岁钱的繁琐而发愁,有的在财力或时间上也不允许,于是,为“送给谁”、“送什么”和“怎么送”而焦头烂额。三是忧虑即将到来的应酬和客套,既担心自己成为吃饭喝酒的机器,又怕新年谈论话“发财”话题,怕产生话语疲劳。近几年的过年,充满着金钱气息和功利主义,而且似乎愈演愈烈,不断花样翻新,被金钱气息所笼罩,几乎成了缺少“人情味”的购物节。

酸味呛。新年期间是亲朋好友聚会的高峰期,但总是在一阵酒酣耳热之后,不少人聊着聊着就转到“在哪里发财”、“房子有多大”、“一月能赚多少钱”、“孩子学习怎样”等话题,透着一股“攀比”意味,好端端的聚会也似乎变了调。聚会变成了吹牛会、攀比会。

聚会时比孩子成绩似乎成了家长们的“保留节目”,就像穷孩子怕和富二代拼爹一样,当爹的也怕“拼孩儿”。同学聚会更让人发憷,有个段子形容现在的人怕同学聚会,“没事开开同学会,拆散一对是一对”、“最怕男同学比官大,最怕女同学比孩他爸”。有人更直指同学会只是“炫富场”和“婚外恋的温床”。这种聚会,淡化了“友情”,充斥着“酸味”。

苦味浓。回家路漫漫,新年竟然成了一些人眼中的“辛苦”的代名词,回家赶路人最多的时候去卖车票、挤车,到领导家送礼,挨个到每个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亲戚家串门,陪着吃吃喝喝,陪着打牌打麻将……“每逢佳节倍思亲,一提买票很糟心”,春运回家难,成了多数身在异乡的人们心中永远难解的疙瘩。谁不想回家?看看骑着摩托车顶风冒雪,千里单骑往家赶的农民工,看看因买不到火车票的小伙子裸露到车站站长办公室提抗议,你就知道回家的心有多么迫切。本该心情愉悦的事,却成了负担和压力。

寻因探果

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过年,就是平淡无奇的轮到那天了,所以就过了。回想过年的情形,残留下的仅仅是鞭炮声和浓烟味,以及单调的吃吃喝喝。年变成了时间序列中的一个起点,附着在这个点上的文化传统意义日渐枯萎……

物质丰富了。人们常说:“有钱天天过年,无钱日日食粥。”过年少不了物质财富作保障,许多人对过年的美好回忆,基本是穿新衣、放鞭炮、丰盛的年夜饭、逛庙会、游园赏灯……过去的物质匮乏,倒平添了通过积累物质财富对年的一种渴望与珍惜。每到过年时分,人们会在内心不由自主地把眼前过年的情景进行“时空切换”,于是就有“吃过腊八饭,就把年来办”的那种强烈期冀,那种“二十三祭灶关,二十四扫房日,二十五糊窗户,二十六蒸馒头”的倒计时氛围。而现在进入到物质丰富的时代,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,在过年期间对物质的期盼欲望降价了,便找不到合适的由头和载体。过去因全身心操办年节而提起来的心劲没有了,浓浓的“年味”,自然也就失去了追求必要物质的兴趣和欲望。

交流手段多样化了。在农业时代,或者农业时代向工业化转型时代,人们过年相互交流沟通的方式单一,旧时的“年味”,到处洋溢着一种拜亲谒友的浓浓氛围,可如今,即便拜亲谒友,只需打个电话,发个短信,所有的亲情表达都“搞掂”。对于亲情或友情的表达,再精彩华丽的语言,与登门拜访相比,氛围、情意显得苍白平淡了许多。

文化载体多元化了。随着时代的变化,人们表达心情的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,电子贺卡、视频聊天、视频电话、数码相机、DV摄影己成为过年期间传递、保留友谊的方式,借助鞭炮、春联、福字、年画、年糕、元宵、灯谜等年文化的载体或道具,在“现代文明”的冲击之下,功能和作用与以前相比大为逊色。而新流行的种种信息化的文明元素,不仅难以营造出一种旧时过年的文化氛围,更难以承受传统年文化的传承重任。过年难免被抽去人文内核,只剩娱乐之外壳。浓浓的“年味”,失去了应有的“精神支撑”。

过年变味了 - 容全堂 - 容全堂
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7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